作者:馬偉煥 源自傳統文化 太極拳的出現為時並不太古遠,是近二、三百年間的事。 雖然常說「太極」最早見于二千年前的易經系辭,「 …易有太極, 是生兩儀, 兩儀生四象…」。 「易經」是我國古代哲學經典;可並不是太極拳的文字記載, 無法把太極拳的歷史與易經等題並論,易經中有〈太極〉這名詞,而《太極拳》三字以名詞出現,最早還是見于「王宗岳太極拳經」。 武術名家馬杰認為:先有太極理論後有拳術,拳術與太極理論通過長期實踐相聯系, 而產生了蘊含奧理的太極拳理論。 太極拳包含著一個武術體系,它的指導思想有很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。 然而源流問題,眾說之中,多推張三丰(見右圖)為始祖,更有遠朔上老子和軒轅黃帝,這都是師承相傳,各有所依據,若作歷史考証,就欠缺足夠的文字理據了。 但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:尊奉張三丰為太極拳祖師是沒問題的, 要做歷史考証是很難弄清楚…。 正如我國很多專門行業都各尊奉祖師;建造業尊奉的是魯班先師,紡織業尊奉嫘祖等。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份。 各個武術門派,各有源頭,各自有尊奉的祖師。 以今日而言, 那都是精神文化歷史所傳下來的。 太極拳的出現 是在十九世紀中葉清朝道光年間,河北廣平府的永年城西大街道北有間葯店「泰和堂」 (後改太和堂),東主陳德瑚是河南陳家溝人,因社會治安不寧,僱用護院陳雲亭,(陳長興1771-1853),本業標師,走鏢在山東、河北一帶,精太極拳,受僱作護院,並教店員學習武術,保店自衛,少年楊祿禪(露禪),李伯魁是永年人,也因此而有機會得陳長興授以太極拳,後來,楊祿禪學成,隨陳長興投身保鏢行業,晚年,父子簽盟京都「得勝鏢局」,並在北京設帳授徒,將太極拳發揚光大,百年間經四代傳播而普及全國,使陳長興的技藝真傳綿續,使永年廣府鎮成為真正的太極拳發祥地。 太極拳的發源地 今廣府鎮即是永年古城(見左圖),地處邯鄲東北六十里,古稱曲梁郡,後魏改為廣平郡,北周於郡置洺州,隋末竇建德稱帝時(公元611-612年)建都于此, 遺跡至今尤存,明清以後,設廣平府,並設有文武考場,為冀南經濟文化重鎮,冀魯豫晉四省商客雲集,至民國然後改為永年縣。 明祟幀七年(1635年),有河南懷慶府溫縣人,陳姓藥商在城西大街的道北開設了一家「泰和堂」藥店,由于經營有道,店務興隆,逾百年後,至清嘉慶十八年(1814年),泰和堂為第五代店東陳德瑚執掌。 為保店自衛,顧武師護院,適聞家鄉陳家溝有鏢師陳長興,精內家綿拳,原押鏢走冀魯,今賦閒居家。 乃邀聘陳長興來永年太和堂為看家護院,並教陳氏子弟及店員習武護店。 陳長興到永年,最初教陳姓弟子砲捶,後永年人來學,則傳授一種動作柔緩的綿拳稱太極拳。 四十年前永年人尤循舊習稱綿拳,今已不多聞。而當時太和堂練拳有一少年店員,名叫楊祿禪,也就是今日楊氏太極拳宗師。 宗師受業 太極拳宗師楊祿禪(1799-1872),祖居河北廣府鎮西南二十里的閻門寨村,祖輩務農兼以經營煤業為生。 後遷永年城南關居住,楊祿禪少年時,受僱于城西街道北的[鄭福修糧號]。 一日,路經泰和堂門前,適有市小無賴鬧事,為掌櫃陳昶出手擊跌出街外,楊祿禪目擊,心甚欽佩,遂懇誠求教,陳德瑚與陳長興,察其誠,就許楊祿禪每日工餘聚太和堂習武。 而太極拳名聲日隆,店名亦由是而改為「太和堂」。 其時楊祿禪年僅十六歲,由于聰穎過人,且勤學苦練,得陳長興心法相傳,並告知祿禪:太極拳傳自張三丰、王宗岳、蔣發,而陳長興乃蔣發唯一傳人。 數年間技藝已登堂奧,而陳長興亦退休歸里。 傳說楊祿禪再與同里李伯魁往溫縣訪陳長興以求深造十八年。 但楊氏門人相聞是隨陳長興走鏢,追隨習藝。 學成,楊應邀授拳于太和堂,廣府望族,武禹襄兄弟從學焉。 而李伯魁則偏研道學他去,不知所蹤。 至1850年,陳長興八十歲大壽,時武禹襄設帳北京,往返不便,使里人楊祿禪往賀壽,並可深造。 乃有「楊露禪三下陳溝」事聞。 太極拳經永年楊祿禪承陳長興真傳而奠定深厚根基。 「太和堂」在我們太極拳歷史上曾起過重要的轉承作用。歷史上武術行業的運作,鏢局與職業武術家的互繫存在。客觀環境造就楊祿禪,在他漫長的武術生涯裡,通過實踐將太極武術功能展出於世。 武術家生涯 在冷兵器時代,武術的功能,在戰場上是殺敵保身,家居則保衛鄉土安寧,現今則以促進身心健康為主導。 當年武術家練武的出路是為應試武科,求取功名或設館授徒為業,可是在清朝乾隆以後,武術家就多了一個熱門出路,就是應聘于鏢局當鏢師。 清乾嘉年間太平盛世,商務發達, 在商務運作過程中,商人異地採購,現銀交易,銀兩調動額大而且次數頻密,運現量和運貨量大增,需要押運,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下的商務運作中,相當于現今的保安公司─標局就應運而生。 山西人神拳張黑五, 領乾隆聖旨,開設興隆鏢局于北京順天府前門外大街,成為鏢局之鼻祖。 所謂鏢局,以“僱用武藝高超的人,名為鏢師傅,腰系鏢囊,內裝飛鏢,手執長槍(長矛),于車上或馱轎上插一小旗,旗上寫明師傅的姓,沿途強盜, 看見標幟上的人,知為某人保鏢,某人武藝高強,不敢侵犯。 重在旗標,故名標局。” 後將標字改依金字旁為鏢局。 鏢局起運的騾馱子,人稱“標馱子”。 每一馱可馱銀3000兩。 由于鏢局興起,許多著名武術家都為鏢局所羅至。 例如趙堡的陳敬伯,和兆元,陳家溝的陳長興,陳耕耘等,乃至廣平府的楊祿禪,楊班侯等,俱為名鏢師,鏢局之興,經歷逾百年, 京都「會友標局」全盛時期各分局共有鏢師達1000多人。後因社會交通發展,中外票號(相當于今日之銀行)相繼設立,鏢局功能日漸式微,多于民國初年結業。 鏢師于青年壯年應聘于鏢局,長年在外護鏢,走鏢途中充滿艱難風險,鏢師憑武功和體魄作本錢,以俠義為範。 年老了就不耐旅途勞頓,只可退而為看家護院,再年紀大,退休返鄉頤養天年,教幾個子侄武功。 陳長興當年為鏢師,上了年紀,就在離鄉八百里外的廣府鎮太和堂當護院。 教出一代宗師楊祿禪。 陳長興長年走鏢冀魯,不在家,兒子陳耕耘在陳家溝,沒有向乃父學到太極拳,惟有投教于陳家溝以東八里外北平皋村的陳有本, 在館 一年學成,後其孫陳發科,曾孫陳照奎等,皆一脈相傳。 也就是今日陳家溝的拳術。 返回 相映成輝 太極拳的另一位宗師是武禹襄。武河清,字禹襄(1812-1880),真棣廣平府永年縣人,稟貢生,性至孝, 仗俠義, 長兄武澄清,曾官河南舞陽縣知縣,二兄汝清,進士出身,曾官刑部四川員外郎。 兄弟三人皆喜愛武術,禹襄應鄉試武科,內場文策, 輕易通過,惟技勇弓馬,則暴龍門,發奮追隨楊祿禪習武,折節以交, 露禪以武氏為邑中望族,亦傾心結納,禹襄遂亦深通太極之理,猶以為未足,就打點行裝應豫撫之聘順道經陳溝擬拜訪陳長興,進一步探索太極拳奧秘,途經趙堡鎮距陳溝不足七里,投宿住店,店東告以陳長興已故。 並介紹訪趙堡鎮陳清平,「研究月餘,而精妙始得,神乎技矣」。 後來武氏有了兩路炮捶,這些套路,現今李錦藩先生存譜和在少數門人中傳授,惟很少外傳。 到了清咸豐四年(1854)武澄清赴任河南舞陽縣縣令,在任期間,在鹽店發現王宗岳太極拳經等五篇殘抄拳經,後來武禹襄據之深入研究,承王宗岳太極拳論的法理,發其精微,參合兵法奇正虛實之機,參悟透澈,以其深厚的儒學修養, 將心得經驗寫出了「十三勢行功心解」,「十三勢說」,「打手要言」等文章,成為流行至今的重要太極拳經典。 武禹襄又以其心得創編了一套融技擊養生健身為一體的新拳架,與露禪原有「十三勢行功架」,並駕齊驅, 在廣平府,楊武之太極拳同為綿拳,不作二家分論,雖拳架型有異同,但其內含義理,主導思想是一致的,至今武氏之太極拳廣泛傳播,與楊氏太極拳相映成輝。 披荊斬棘 楊露禪有子三人, 長子鳳侯 ( 生卒年不詳 ) ,次子班侯 (1837-1892) ,三子健侯 (1839-1917) 。 楊鳳侯 在家鄉承父業教拳,可惜英年早逝,有一子兆林,字振遠。 受業于二叔班侯,鳳侯主要傳人是潘貴,再傳李萬成 (1872-1947) ,李萬成傳林金聲 (1913-1988) 。 現今永年南關一帶練楊式太極拳的大多數為林金聲所傳。 楊班侯 對太極拳特別愛好,勤學苦練,幼時,祿禪曾聘武禹襄教其習文。 然班侯性不喜文而好武,得父傳,有宿慧,多心得,擅大槍。 清咸豐初年,盜匪四起,直隸廣平府與山東交界地方 河清縣 常發生劫官車船大案,京城震驚,京都「得勝鏢局」失六王爺鏢銀,招聘天下武林高手, 聞名來到廣平府,經知府夏家鼎邀得楊露禪父子入局,打敗對手,討回鏢銀。 被六王爺聘用為王府拳師,時維咸豐六年 (1856) 。 班侯十九歲。 擅大槍, 其大槍上有特別標記,因此凡運送標車上插上班侯大槍,綠林中人,自不敢妄動。 隨後,因京城政局變幻,露禪父子旋里,直至同治五年 (1866 年 ) ,經武汝清推薦,到北京天義醬園的張家教拳。 露禪偕班侯, 健侯應邀同赴,並教授惇親王子侄練習太極拳法,與此同時,有位名叫廣科的,也愛好武術,並早在東四北六條胡同內設場,請河北省雄縣劉仕俊教授岳氏連拳。 楊到京後,惇王又向廣科推薦。 廣科乃在北新橋香餌胡同內設場,由楊教授太極拳。 于是當時乃有 “ 東場 ” 、 “ 西場 ” 之稱。 西場因成立在後,又加上太極拳尚未為北京人所熟知,認為 “ 柔軟無力 ” ,不久學習者竟如星雲散去。 于是楊班侯乃返回故里。 其父楊露禪, 認為西場之功竟廢于一旦,深為可惜。 遂親身來京,此時楊露禪年已七十歲,悔人不倦,仍在西場設教。 數年後,遂有 “ 凌得其筋,萬得其骨, 全得其皮 ” 的三位杰出門徒出現 ( 凌山、萬春、全佑三人是楊露禪的得意弟子 ) 。 以此太極拳乃在北京開始流傳。 楊健侯 為露禪第三子,號鏡湖,性格溫和敦厚,長期在北京教拳,其拳剛柔並濟,實臻化鏡。 發勁尤妙,不輕與人較。 健侯手、眼、身法甚准,並善發彈,發無不中。 賞觀察北京某戲院,台上演武者單刀失手飛池座,健侯揮手返其刀,無稍偏,四座驚奇 ! 楊氏父子進王府後,其間挫敗許多來訪較技者以及王府拳師,從此「楊無敵」名震京都,王公貴冑紛紛遞帖拜師,使太極拳在北京廣為傳播。 光緒皇的老師翁同龢看楊祿禪與人比試時,高興地對王公大臣們說:「楊進退閃躲神速、虛實莫測、身似猿猴、手如運球,獲太極之渾圓一體也。」隨即親手寫了一副對聯贈給楊祿禪。 對聯是:「手捧太極震寰宇, 胸懷絕技壓群英。」 虎山行 ( 楊氏太極拳往事考 - 郝宏偉 . 郝金祥 ) 據河北永年縣志記載:「楊班侯像貌清,富有膂力,幼承嚴父真傳, 學拳悟性極高,閃騰襲擊,變化莫測,尤擅太極大桿技術,掌握了太極拳的奧秘。」又據「神主」牌上錄下的資料,得知這位太極拳名家出生於道光十七年 (1837) 三月初五寅時,卒於光緒十八年 (1892) 六月廿九日末時,他在旗營中的職銜是「武德騎尉」「載藍翎」「六品」元配夫人易氏,繼配郝氏,子兆鵬。 清同治年間,楊氏父子在六王府教拳。 當時五王府在有一個拳師名叫劉仕俊,人稱雄縣劉。 雄縣劉精於技擊,體格魁梧,擅長鷹爪功,在五王府教拳時,常聽人言,楊氏父子被稱為「楊無敵」,心存妒忌,極不服氣。 某日楊班侯與朋友在街上飲酒,席間一朋友問班侯:「如與雄縣劉比藝那個能贏?」 班侯笑答:「劉師傅贏,我比他不上」。 這時剛好劉師傅一徒弟在旁邊聽到竟添油加醋向劉師傅誑稱,楊班侯自誇功夫高明,如果比武,劉師定敗於手下。 劉師因對楊氏父子存有妒忌,對徒弟所說也不加思考,便怒氣沖天通知五王要與班侯比武。 消息傳到六王府,楊露禪朝著班侯呵斥道:「我們父子來京教拳,立足未穩,怎敢惹事生非,況且雄縣劉,名震南北決非等閑之輩 ! 」喝令班侯速去五王府向劉師傅請罪。 班侯聽罷一言不發,「咕咚」一聲雙膝跪下,說道:「父親莫再生氣,我們武術行當,寧爭一口氣,不服三口血,請父親準備蘆蓆一領,如若我勝得雄縣劉,京城有我父子立足之地。 如若敗在他手,父親用蘆蓆裹我還鄉,孩兒再生來世永不闖蕩江湖 ! 」次日楊氏父子登門向劉師傅拜訪。 席間二人相見話不投機,迫於無奈,班侯與雄縣劉交手,班侯化打從容,雄縣劉步步緊逼,正當雄縣劉去抓班侯之際,楊班侯說時遲那時快,使了個提放術,雄縣劉騰空而起,正好摔入院內金魚缸內,缸被砸成粉碎,雄縣劉滿面愧色,但還不服氣,提出要班侯明日四排樓再比器械。 比武結束, 楊氏父子告別回六王府。 在相送楊氏父子時,雄縣劉又做手腳,班侯在前,雄縣劉隨後,六王、楊祿禪跟其後,正當班侯不注意時,雄縣劉使出鷹爪絕技,伸手去抓班侯頭顱,誰知班侯會聽風,順勢用了個閃通背,把雄縣劉扔在大街中央,班侯一個箭步裁捶上去,就要結束雄縣劉性命,這時被楊祿禪喝住,並顧劉說:「劉師傅你太不重武林義氣了吧,不該暗中傷人。」 第二天,楊班侯騎著白馬,帶著一丈三尺的白臘桿,來到四排樓,誰知雄縣劉帶領徒弟早已悄悄離開了京城回老家去了。 從縣志記載這則比武事件來看,楊班侯藝高膽大,是有爭強必勝之心,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,要吃武術這碗飯,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。 同時也道出了楊班侯的高尚武德及在比試交往中的處事原則。 世澤延綿 楊家父子飲譽京華,授徒甚多,除京師及北方各地外,在永年故里之得意弟子有教蓮堂,何營村的陳秀峰及李蓮芳、張印堂、張信義等,實開邑中尚武之風。 張印堂是南門內高升店掌櫃。 張信義住北倉門街,傳弟子冀福如,再傳門人甚眾。 楊氏家族到了第三代: 楊鳳侯 有子振遠,字兆林,技得乃叔班侯傳,名鏢師劉瀛洲之子劉東漢,及李香遠投教,俱得其傳。 卒于民國初年,故傳人不多。 楊班侯 有子兆鵬 (1872-1930) ,字凌霄,在鄉習拳于陳秀峰,後從兄澄甫,曾南游浙,廣西。 授拳為業。 外孫白忠信亦正脈相承,授拳廣府。 楊健侯 子三, 幼隨身伴習藝 ; 長子 兆熊 ( 字少侯 1862-1930) , 性剛勇,有乃伯遺風,授拳各地得其傳者有許禹生、尤志學、田兆麟等。 次子 ,兆元 ( 早喪 ) ,遺一女楊聰,許趙氏,生侄外孫趙斌老師及女趙桂珍,趙桂珍許配傅鍾文,俱為近代太極拳名宿。 楊兆清 ( 字澄甫 1883-1936) 楊健侯第三子。 體型魁梧奇偉,而溫良敦厚,不改父風,其拳外柔如綿,內剛如鐵,引人發人,皆有獨到功夫。 拳勢開展而緊湊。 將太極拳由北京傳播到南方,門人甚眾,遍及全國,為當代大宗師。 澄甫門墻桃李甚盛,有陳月坡,楊兆鵬、武匯川、田兆麟、董英傑、牛春明、桂亭、李得芳、李雅軒、陳微明、楊鳳岐、張欽霖、崔毅士、楊振聲、楊振銘、楊振基、張慶麟、匡克明、鄭曼清、濮冰如、郭蔭棠等等。 經辛亥革命,清室遜位,王府氣衰,風光大不如前。 此時楊澄甫在京助父授拳,並將授拳對象廣泛面向社會,先受聘于北京師範學校為武術教師,一九零七年又受聘于北京消防隊授拳,直至健侯公于民國六年辭世。 澄甫公住慈恩寺,且在中山公園公開廣收徒眾,大張聲勢,使太極拳更廣泛受社會各階層人仕認識喜愛。 正是「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平常百姓家」。 北伐成功後,中央政府遷都南京,北京市面漸顯簫條,當時隨社會活動中心南移,一九二八年三月張之江等創立「中央國術館」于南京,一九二九年楊澄甫應邀受聘為太極拳教授,繼而各省紛設國術館,一九二九年楊澄甫受聘為「浙江省國術館教務主任」于杭州。 一九三零年安家上海,應邀往武漢、南京上海、福州、廣州等地授拳。 至一九三四年舉家遷廣州長住, 到一九三六年初返就醫, 三月三日在上海逝世。 正脈承傳 楊澄甫長子楊振銘 ( 守中 1910-1985) ,八歲隨父習拳,年十四解悟拳經, 並通曉刀、劍、槍各法,為父助教,年十九赴安徽蕪湖授拳,年餘,轉任教于南京交通部審計處。 此後隨澄甫公僕僕於、浙、閔、粵間,一九三六年澄甫公北返逝世。 守中師乃肩負重任,繼承家業,輔育三弟, 可惜時局急變,抗日戰爭全面開展,廣州淪陷,守中師在悲痛中孤身上路, 撤退後方,渡過了艱苦的歲月,日本投降後,重返廣州,從頭收拾舊部,再展教席,並召二弟振基南來分擔教務。 未幾,內戰,戰火南延。 守中師乃于一九四九年 攜眷移居香港。 初踏足于香港元朗,遇同道 張世賢 君,蟄居元朗三年之久,張世賢事守中師亦友亦師,期間人材輩出,太極名家張世賢、黎學筍、葉大德、鄧煜坤、宋耀文、伍寶釗等,都是守中師來港最初傳人。 元朗也就成為香港楊家太極拳的發祥地。 一九五三年守中師正式定居香港,在香港駱克道三一五號四樓,設館授徒,從學者甚眾,社會穩定,經過三十六年辛勞施教,滿門桃李,遍佈海外。 門徒三人,首徒葉大德, 2004 年四月在香港身故。 英國太極拳名家陳澤強,美國包德輝俱為其入室弟子。 第二位是朱振舜,在美國波士頓設館授徒三十多年,蜚聲國際。 第三位是朱景雄,設館于英國倫敦,游教于歐洲各國。 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,一代宗師楊守中居家,無疾而終,享年七十五歲。 門徒三人,女兒楊帝兒、楊瑪利、楊伊利、繼承其技藝。 資深門人,羅、馬偉煥、徐滔、馬容根等,長期追隨亦得其真傳,並邀集同門,奉楊振基、楊振鐸、楊振國三位師叔手諭,成立香港楊式太極拳學會,推馬偉煥、羅為創會會長,以鍛鍊身心健康為目的,繼承傳統武術文化致力推廣楊式太極拳。 於2002年應香港中國國術總會建議,正式註冊為香港楊式太極拳總會,余靄祥老師獲推選為首會長,領導總會繼續進行推廣和研究活動。 風華正茂 楊家太極拳的第四代傳人,楊振基、楊振鐸和楊振國已是碩果僅存,舉世敬重,而第五代亦漸老成凋謝,所幸自此新的一代成長了更多楊氏太極拳棟樑之材。 他們深俱現代文化知識,有祟高理想,胸懷壯志,負上歷史使命,正積極致力弘楊我傳統武術文化,推廣正統楊式太極拳,為增進人類身心健康,家庭幸福,社會和諧而努力。 使太極拳重納傳統武術文化的正確軌道上發展。 |
- Aug 19 Sun 2012 13:56
楊家太極拳傳承
楊家太極拳傳承
2009-05-04 22:22
轉載自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