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林彩鳳

太極拳術十要為楊澄甫先生口授,陳微明先生筆述,是練習太極拳者重要的準則。茲將平常練拳的體驗,及引用相關拳論所做註記,提供學員參考,並作為討論題材。

  • 一、 虛靈頂勁:

頭部若有物頂在頭上,且不可俯仰、側偏,所謂「頂頭懸」之義。尾閭、夾脊、玉枕三關豎直,自能神貫於頂。十三勢歌:「尾閭中正神貫頂,滿身輕利頂頭懸。」

十三勢行功心解:「精神能提得起,則無遲重之虞,所謂頂頭懸也。」皆有相同論述。

  • 二、 含胸拔背:

首要氣沉丹田,胸微含,尾閭與脊梁撐直,自能內氣貼背而上,貫通於兩臂,行於手指,則能「力由脊發」。

  • 三、 鬆腰:

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:「習練運行時,周身骨節,均需鬆開自然。其一,口腹不可閉氣;其二,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。」所以每一動均要做到氣沉丹田後鬆腰、鬆胯,垂直豎立中心線,虛實分清、前進後退或轉動時即可輕靈無滯礙。

  • 四、 分虛實:

能虛靈頂勁、含胸拔背、鬆腰落胯,就能分虛實。以身體重量而言,重量在一腳,即實,另一腳則虛。以搭手而言,左重則左虛,而右已去,右重則右虛,而左已去。

  • 五、 沉肩墜肘:

李亦畬五字訣:「若要氣由脊發,須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入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由上而下謂之合,合便是收。由腰形於脊骨,布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由下往上謂之開,開便是放。」沉肩墜肘用之於養生即氣沉丹田、氣歛入骨,神舒體靜。用於搭手即可收放自如。

  • 六、 用意不用力:

十三勢行功心解:「先在心,後在身,腹內鬆淨,氣歛入骨,神舒體靜,刻刻在心。」任何動作,意在形先,以意氣帶動肢體及氣血循環的運動,久而久之即產生內勁。

  • 七、 上下相隨:

若能氣沉丹田、沉肩墜肘、虛靈頂勁、意在形先,即可上下相隨。

  • 八、 內外相合:

外三合:手與足合、肘與膝合、肩與胯合。

內三合:神與意合、意與氣合、氣與勁合。

若能於外手足、肘膝、肩胯合,於內神意氣、意氣勁合,即能如「祕授歌」謂之:「全體透空,內外如一。」

  • 九、 相連不斷:

以心行氣、以氣運身,運勁如抽絲、勁斷意不斷,意氣貫串,週而復始。

  • 十、 動中求靜:

太極拳不同於其他運動在於「神舒體靜,刻刻在心,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。」雖動猶靜,呼吸須細長靜慢「行氣如九曲  ,無微不到,運勁如百鍊鋼,何堅不摧?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ourfulph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