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錄/林彩鳳  整理/周岱瑩 

雖然成為教練已有二十年,但喜歡學習的心情一直未曾改變,況且身為教練更須要不斷拓展眼界,並在專業領域上提升自己的能力,因此與不同的太極拳團體相互觀摩學習相當重要;去年參與楊式傳統太極拳教練進修之後覺得獲益良多,於是我鼓勵幾位宜蘭縣東海太極拳學社的教練,今年與我一同前往香港,參加7/16~7/17為期兩天,主題為楊式傳統太極刀與劍的教練研習。

 

學科進修分六個項目,分別是:一、武術與傳統文化的歷史結合,二、習武者的俠義精神與社會法律之相互關係,三、傳統太極拳如何在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,四、說劍,五、凌空勁的探討,六、太極拳與陰陽五行的關係;下文中,將對以上六點的內容和我個人感想,做摘要式記述。

一、武術與傳統文化的歷史結合:

由陳耀榮博士主講,述說正統的楊式太極拳是千年一遇的體藝,在中國歷史長河中,文與武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,講稿中摘出兩段歷史記載,與大家分享:

遠在春秋年代,儒家的聖者孔子,除了讀破萬卷,刪詩書,訂禮樂以外,亦是一位出色的劍客、武者和教練,據曲阜縣孔府保存之孔子出行圖顯示,孔子前行,腰懸長劍,顏子在後,亦帶劍,由此可以推論,孔子能擊劍。而禮記第四十六篇亦記載:「孔子射于瞿相之圃,蓋觀者如堵牆」。至於孔子授門人以六藝,其中亦已包括射和御兩種體育活動,可見自古的儒生都必定文武兼資。

此外,史記 荊軻傳記述:「荊軻好讀書,擊劍……」荊軻作為一國之高士,亦必定文武全才。隋唐以還,文武合流之風更盛,史記記述唐玄宗開元年間,畫家吳道子,書法家張旭,名將裴旻,相聚於洛陽,裴旻邀吳道子作畫于寺,為其已故之父母祈福,吳道子回請裴舞劍助興,裴即縱身上馬,揮劍粽橫馳聘,未幾,突然執劍入雲,高數十丈,然後提鞘飛馬接劍,劍從高空入鞘,絲毫不爽,張旭見狀,靈感湧至,乘興揮筆,草書於壁筆走龍蛇,風雲四合,觀者莫不驚覺,咸曰:「一日之中,獲觀三絕。」此段記載,足以說明中國武道在盛唐時期已與文化藝術的形而上層面高度契合,並互為影响,互相啟發。   

二、習武者的俠義精神與社會法律之相互關係:

由林國輝律師主講,古時候的俠客行走江湖,行俠仗義都必須配帶鋒利的刀劍,具有攻防搏擊的效能,是屬於攻擊性的武器,但傷人還是必須負責任。而現代人使用刀劍,大致用於健身運動,所以不會觸犯法律。唯有不論所持刀劍是否開鋒,用刀劍攻擊他人,使人因此受傷,這類攻擊性的行為就必須負法律責任。

演講後有人提問:「若有賊入侵民宅,持刀劍防衛並攻擊賊人將之打傷,須負法律責任嗎?」林大律師回答:「這要看賊是否持有武器入侵,若他赤手空拳,而你持器械攻擊將之打傷,就是防衛過當,須負法律責任。」我們練劍、練刀,向來很少考慮到社會法律的面向,此討論項目讓大家多了些器械於社會法律的相關知識。

三、傳統太極拳如何在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:

郭彥君老師主講,郭老師在示範楊式傳統太極刀劍時,中規中矩、技法熟練且動作分明,為初學楊式傳統太極刀劍者很好的模範。學科演講時他談到太極拳運動蓬勃發展,進而有了競賽活動。基於傳統太極拳,將之統一動作、制定規範,包括步型、步法、手型、手法、腿法和平衡等等相關規格,評價運動員在套路演練過程中勁力是否充足,力點是否準確,節奏是否分明,內容是否充實,結構是否合理,布局是否勻稱,動作與音樂是否和諧一致等各方面得分,另有難易度動作的累積分。

競賽套路與傳統太極拳注重內外兼修、術道並重以至於虛靈頂勁、氣沉丹田、立身中正、虛實分明、上下相隨、內外相合等要求差異甚大,所以應在競賽規則評分標準中融入傳統太極拳精神,才能既符合競賽規範,又不失傳統套路的精神風格,四項要點:1.修煉內功,心定入靜;2.形神兼備,意到形隨;3.拳勢優美,展現傳統韻味;4.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。

(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ourfulphe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